用镜头记录与野生动物的故事记青海生态

2023/3/4 来源:不详

咨询白癜风治疗 http://m.39.net/pf/a_4644003.html

本文转自:中国环境

为了拍摄鸟类照片,他曾深入孤岛,风餐露宿;

为了捕捉珍稀动物镜头,他曾掉落冰湖,惊险求生;

为了保护野生动物,他曾孤身一人,与狼对峙,生死一瞬。

......

27年来,他先后多次踏足青海湖、25次走进三江源、15次深入可可西里无人区,用近20万幅照片记录着青海生态的变迁,也用镜头记录了野生动物最美的瞬间。

风雪中拍摄的葛玉修(在海拔米的卡日曲黄河)

他被称为青海湖“鸟王”“中华对角羚之父”“青海环保卫士”,他就是葛玉修。一个在青海几乎家喻户晓的人物,扛着一部照相机,一脚踏进了野生动物的世界中。

军人出身的他,迷上了摄影

葛玉修,年出生于山东曹县,年参军入伍来到青海。从此,便在青海扎了根。

在部队,他度过了24年的军涯生活,先后3次立功、20余次受嘉奖。年,葛玉修从青海省尖扎县人武部政委的位置上,转业到人民银行青海省分行工作。虽然离开了军营,但他仍保持着军人本色,兢兢业业。

年,葛玉修对摄影有了兴趣,在部队自学起了摄影。“年,抓拍得一幅战友们挤着看连队黑板报的作品竟然在《青海日报》发表了!”这更激发了他的摄影兴趣与热情。

年春,痴迷摄影的他第一次踏上了青海湖鸟岛,被那碧水蓝天、万鸟欢歌的壮观场面所震撼,“摄影者终生所求的天地间的美与和谐不是都集中在这些鸟身上吗?”从此,他深深地迷恋上鸟的世界,但也为此吃尽了苦头。

在青海湖的中央有座叫“三块石”的孤岛,这是千余米长、百余米宽的荒蛮之地,没有淡水,没有遮蔽物,寸草不生,据西北方向的鸟岛20公里,离最近的岸边也有10公里。但这里却是斑头雁、鱼鸥等众多鸟类的天堂。

为了拍鸟,他曾6次来过“三块石”孤岛。

雏雁缠脚绕踝,依依留送“鸟王”妈妈

葛玉修坐下时,小斑头雁围在他身边,有的跳到他腿上

“每次想起那群斑头雁,就看看照片。”照片中,一群小斑头雁围在背靠帐篷的葛玉修身边。这是葛玉修第二次上岛,上岛前曾与人约定,第七天再来接他。为了拍摄鸟的镜头,他独自一人在岛上驻守了七天六夜。

“当时那里没有任何通讯信号,几天没喝过一口热水,没吃上一口热饭,强烈的紫外线晒得手、脸爆了皮,鸟粪经常溅满脸、脖子及全身,跳蚤咬得浑身痒痛。”葛玉修回忆说,上岛的第二天午夜,狂风骤起,青海湖上巨浪冲天,所带食物和生活用品被卷走,所剩无几……

“那时还没有现在这样的登山鞋,我当时穿了一双普通的双星鞋,岛上的乱石多,鞋子磨得掉了底儿。”而葛玉修却用塑料袋把鞋和脚绑在了一起,照片中,红色的塑料袋绕了鞋子一周。就这样,葛玉修穿着独一无二的“掉底鞋”完成了拍摄计划。

有一天,葛玉修发现了几只离群的小斑头雁,救下了它们,给它们当起了临时“妈妈”。

他把甘蓝掐碎,一点一点给它们进食,“小家伙很可爱,很通人性,我走到哪儿,它们就跟到哪儿。”他坐在那儿,小斑头雁就上到他腿上甚至怀里。

青海湖海拔米,紫外线很强,他站在那儿拍照片,聪明的小斑头雁就在他的影子里乘凉。他想拍下它们下水的镜头,但它们始终跟在他的身后。无奈之下,葛玉修只好跳到水里,小斑头雁们也跟着游了过来。

葛玉修跳进了水里,小斑头雁跟着游了过来。“三块石”孤岛最多的就是斑头雁,它们极富情感,让葛玉修喜爱非常。到了第七天,准备上船前,他把小斑头雁们送到了巢区边,离开时,它们跟在了他的后面。“把它们送回去,就又跟了过来”……往返二、三次,小斑头雁们依然扑在他的脚周围,依依不舍。葛玉修落下了眼泪,再次把它们安放好后,急忙跑回了船舱。船开了,令葛玉修没想到的是,“又有两只小斑头雁跌跌撞撞追了过来,从岸边的一块礁石跳到另一块礁石。”一不小心,滑进水里,向船游来。船走得远了,葛玉修从望远镜中看到,小斑头雁蹲在他扎帐篷边的一块石头上,头朝着船的方向望着……

三块石岛彩虹。据葛玉修介绍,6次上岛,他拍下了斑头雁、鸬鹚、渔鸥、棕头鸥等多种鸟类、无数张照片,让世人熟识了更多鸟类,看“鸟”的同时,也记住了他——青海湖“鸟王”。如今,青海人都说,葛玉修拍摄的鸟类图片,比青海湖的鸟还多!

渔鸥妈妈和孩子们。他拍下了第一张普氏原羚的照片

葛玉修照看幼年普氏原羚照片中,葛玉修轻轻地抚摸着的动物便是普氏原羚,他目光温柔地看着它,如同父亲照看孩子一般,陶醉其中。也正是因为他,普氏原羚的种群得以繁衍扩大。而说起葛玉修与普氏原羚的第一次碰面却是毫无预见的一次“偶遇”。年11月,葛玉修与朋友前往布哈河口拍摄天鹅,路上看到7只排成一线跳跃狂奔着的褐黄色动物,在枯黄色的草地上分外醒目。“这样美的画面当然要记录下来!”他拿起相机,及时摁下了快门。殊不知,正是这张照片让世界见到了普氏原羚的真容,他也因此成为国内拍摄到普氏原羚的第一人。

普氏原羚。“当时,普氏原羚的数量已经低到种群濒临灭绝的程度,仅有余只,比大熊猫的数量还少。”葛玉修补充说,青海当地人称之为“黄羊”或“滩原羚”,而国际上称之为“普氏原羚”。“20世纪初,普氏原羚广泛分布内蒙古、青海、宁夏和甘肃等地,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变化和一些人为因素,这一珍贵动物仅存于青海湖周边地区。”葛玉修说道,年和年,普氏原羚先后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红皮书》列为危级动物;年,《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兽类》将其列为极危级动物。自从接触到普氏原羚后,他就爱上了青海湖边这些跳跃的精灵。“这些精灵非常机警,拍摄必须在清晨它们经过的地方潜伏等候。”为此,葛玉修经常在零下20多度的高原清晨潜伏,冒着随时被狼群攻击的危险,一等就是两三个小时。为了让更多人加入保护普氏原羚的队伍中,他撰写《救救我吧,普氏原羚的呐喊》呼吁保护。他建议赋予普氏原羚一个中国名字——“中华对角羚”,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和支持,现在“中华对角羚”的名字越叫越响。此后的他一直致力于这一濒危动物的保护,高度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37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