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鞋子里的民俗文化
2024/10/8 来源:不详远古,人们用兽皮包脚,结束了赤足的历史,出现了鞋的雏形。“鞋””的原字“鞵”,传说,古时北方有民族称“奚族”、鞵系东胡派生(后被匈奴所灭),最初的鞋就是这个民族用革发明的,故称“鞵”。另一传说,古时有一奴隶被处死刑,行刑前,他在囚牢用自己裹脚的皮做成鞋,鞋虽然被发明了,而这个奴隶却未能因功释罪。后人为了纪念这个奴隶,就把鞋称作“鞵”。
旧时,陇上鞋的种类较多,有布鞋、麻鞋、草鞋、毡鞋、木底鞋、凉鞋、皮鞋等,均为平底。因妇女细足,小脚女人穿特制的单鞋,布鞋又分为单布鞋和棉布鞋两类,多用棉布自制面成。单鞋有圆口鞋,也有方口鞋、偏扣鞋;棉鞋较单鞋深,内填有棉花或羊毛,精制的有“毡窝窝”。女子多穿绣花鞋,圆样、方口、偏扣都有。凉鞋,用麻绳纳底,惊线编帮,孔隙疏密相问,其特点是凉爽轻便。麻鞋,用麻绳编织成底,麻绳编帮,疏度较凉鞋大。草鞋用马莲、蓑衣草、芨芨草编制而成,笨重而又不够平整,穿时衬以莜麦衣(皮),是贫苦农民的“基本鞋”。旧时,贫困人多穿自制的生牛皮鞋。
20世纪50年代后,布鞋多用条绒制成,那时,还通行解放鞋、胶鞋、雨鞋、八眼鞋、皮鞋、塑料底布鞋等商品鞋。老年人喜欢穿平底鞋,中青年人则爱穿有跟鞋。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运动鞋、登山鞋、旅游鞋、各式皮鞋普及,式样繁多,低跟、中跟、高跟、尖跟、长勒,中段,短鞋都有,和全国趋于一致。传统上,妇女做鞋(袜)底颇为许究,鞋底全用内布粘垫,毛边全在外,俗名“千层底”。在鞋(袜)纳上“方胜”表示心相印,永不分离:九个针脚斜方连成三行,寓九九(久久)同心。鞋垫上多绣有“莲生并蒂”“鱼跃龙门”“鸳鸯戏水“松柏常青”或直接绣以“千里平安”“前程万里”等字样,表示期盼与祝福。儿童穿的虎头鞋、猫头鞋、兔头桂亦多有不同寓意。
鞋在民俗中也是有讲究的。如新婚拜堂时新郎新娘都要脱去旧鞋换新鞋,生了儿子,做虎头鞋,以示虎威、出门,要换新鞋;老人去世,穿生前做的“寿鞋”;给病人送病,也有用鞋作送病工具;有用鞋算卦的,一双鞋从空中掉下,以鞋底口分阴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