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翠峰山西安路过

2025/1/15 来源:不详

北京中科白癜风康复明星 https://m.39.net/pf/a_4759431.html

陕西不但历史悠久,且建都时间长,而围绕于西安以南的秦岭72峪中,多有和皇室以及名人有关的峪口遗址和故事流传。而其中尤以唐朝的故事最多,唐朝中又以唐wang李世民为最。今天我要去的地方就是周至县境内的车峪穿越泥浴,其中车峪就有很多有关李世民的故事流传,而著名的历史名山翠峰山就位于车峪最高峰。

翠峰山是近代的称呼,早期叫青山,满清进关夺取汉民族政权以后为了避讳,因“青”和“清”同音,所以才把青山改成了今天的翠峰山。而青山最早成名却因李世民青山狩猎而闻名关中大地,也铸就了青山道教兴盛的基础。现如今在车峪内基本全部供奉的都是道教的各路神仙,可是不知道什么原因李世民也被供奉起来,成为有求必应,灵验无比的一员,也说明李世民在百姓心目还是很有群众基础的。

今天我有幸跟随穷游天下户外来到这里,汽车也一路从西安至S省道行至到黄家吊村,直接向北一拐就是进入车峪口的道路,宽阔的马路相当方便,直接修到遇仙宫门前。今天的户外活动不同往日自己单干,而是跟着众多驴友一起来,也就多了一些责任。当然驴友大多是些爱好爬山锻炼和欣赏自然风光为主的人员,也有极少数不多几个爱好人文景观的,所以我也就不再喊叫谁一起做伴进庙参观,自己去独自跑进大庙(遇仙宫)寻找保存在庙里的唐碑。据周至县志记载,在大庙里依然保存有一通唐朝残碑遇仙宫记事碑。

遇仙宫供奉的是索娘娘,是当年李世民来此打猎偶遇到的神仙,为了纪念随后才修建遇仙宫,以彰显作为明君的离奇奇遇。可是道教一共有三十三位娘娘,也不知道这位索娘娘到底是哪位大仙。据《重修周至县志》《仙境》部分记载:“车峪原名底保谷峪,谷口有索娘娘庙坐东而建,庙后有石拱洞等古迹。我当然也是要寻访一番,不过除了杂草什么也没有找见,倒是大殿边上修的窑洞模样的石洞见到几个,估计这就是遗址所在了。洞上屋顶是标准的单脊殿堂飞檐屋顶,年代已经很久远了,瓦下的枕木多有腐烂,最少也是几十年前的老物件。可是唐碑始終没有找到,庙里也寻道长不着,索性也就作罢。

在庙门外路边到是有一通残碎石碑,半截已经埋入土中,碑首有皇清二字,那么遇仙宫档次就真够高的了,最少说明清朝是被官方敕封修建的的道观。清朝是有惯例为前朝名人名胜立碑和维护的,也就等同现在国家掏钱保护文物一样的道理。当我掏出相机准备拍照的时候还有个好心的驴友走来告诉我,别照石碑,不吉利,我也只能呵呵干笑几声,说声知道了。现在很多人很迷信,是不喜欢石碑的,一看就知道是个对中国文化不了解的人。石碑是中华人民继草绳记事,铸件记事之后又一种即方便,又保存时间长的记事方式。是集书法,艺术,绘画,文学,实用于一体的创举,可是时至今日却被大多数人不待见,祖宗的东西已经被忘完了。

唐王井庙前向东北方向是宽阔的大路,但是依然还是土路,自从年青山被国家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以后,这里就开始建设公路,看情况早晚是要收费的。现在地方为了发展旅游,那是花了心思的搞,反正山是国家的,但是收取的费用却是自己的,简单的修个门楼,盖几个庙,请几个花和尚,派个人卖票就好。好好的风景硬是被搞成了敛财的道场,搞的真正的出家人都没有了去处。而满山尽是骗人的假大师,能骗一个算一个,法门寺就是很好的例子。

土路上行20分钟就看见对面一片古树林,可以想象这里早期有多热闹,当时每逢庙会肯定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茂密的树林中建有一亭,亭上建有庙宇一座,我快步来到林间,在亭下的石坎边见到这口天下第一井。实际上就是一口大不过一个脸盆样子的石切三角水井,井水不深,但是水质却相当的清澈,用手聚了一捧饮下,那个甜呀,真是名不虚传。据碑石记载,当年李世民来此狩猎,因天气炎热,军卒多口渴难禁,就在此时但见唐wang御马一蹄下去,突然一眼泉水就从地下涌出,军士饮之,无不感觉甘甜无比,于是易名唐wang井。

水井对面大树下现立有唐wang井碑一通,高两米有余,见证着唐wang的历史故事。从井旁小道上去就是唐wang井亭,供前来游玩的游客小坐欣赏风景而设,亭前不远几步就是“唐太宗庙”,供奉着唐wang李世民塑像。在全国给诸葛亮修庙,给关公修庙比比皆是,但是给李世民修庙还真不多见。但是在我们陕西就不一样了,目前陕西唐王庙还真的很多,象天子峪顶的唐wang寨就修有唐wang李世民的庙宇。

今天的目的地是翠峰山,我参观完唐wang井之后就又反身回到遇仙桥,过了桥从原路继续向南走,追赶大家。今天要参拜的寺院还有很多,毕竟今天的主题是问道翠峰山,自然是以道观为主了,当然满山道观也比比皆是。进车峪口就见有两谷之溪流汇成一河,在两溪中间就是三宵洞,修的到也大气,高大的台基是顺着山势而建,从下望去相当有威严,难怪所有统治者都要把自己的衙门建设在高台之上。当然我们的道教也继承和光大了这一特色,从这里来看,道教还是不怎么光棍,最少历代很多有名的道士多和官员来往,从皇帝老儿那里学会了这些唬人的道道。

上的高台,东首是三个石洞,里面供奉着凌霄仙子,碧霄仙子,云霄仙子,也就是平时说的三霄娘娘。大家平时求儿求女的话都要参拜这三位娘娘一显灵通,因此在国内人皆知晓。三霄洞西是藏经阁,有一个不像是道士的道士在内主持,到是热情好客,我和他聊了起来,该道士到是健谈如飞,口若悬河,给我大讲三霄洞的历史。道士看我颇具道缘,就指点我上山顶上的梳妆台参观,那里供奉着索娘娘的神位,更是道法无边。其实我早就去过,并不想再跑上去观看,结果该道士聊的兴起,竟然告诉我当年唐高祖(李渊)武德7年(公元年)封长子立建成为太子。李世民因帝位权利之争,故以射猎为名,越过渭河,经常来次,就是从现在的东沟而登顶翠峰山的。

听到这个消息,我马上就感觉精神焕发,问及沟里还有什么遗迹可寻吗?回答是肯定的,搞得我今天迫不及待第二次登上山顶娘娘庙,在从庙后小道下至东沟,跑了半个小时,狗屁古迹都没有找见。东沟常年不见人来,山高林密,累的我半死,只能原路返回,心里已经脏话百遍问候他了。同时和该道聊天中得知山顶的索仙神女就是财神赵公明的妹妹!!?回家以后我百度怎么查资料都没有结果,到是搞明白了三霄洞里供奉的三个娘娘到真是赵公明的干妹妹,原来这道士水平也一般的很,弄不好也就是个半斗米的道士。

三霄洞山顶娘娘庙后面向西下去就是上山的大道,和从三霄洞庙前上来的人汇合到一起继续向上,现在是冬天,山上景色相当一般,更少了碧水青山藏古寺的感觉。车峪整体来说沟不深,而山势陡峭,耕地贫乏,水系不发达,所以也就没有多大的开发价值,这样反而逃过了被破坏的后果,也是沿路的寺庙得以完好保存下来。我随同群主飞翔和叶子一起缓慢向上前进,当到达天竺院的时候已经被群里腿快的朋友扔出好远了。

天竺院也是车峪里面一处有名的寺院,看建筑应该是晚清以后的建筑,前后两进院落,修在车峪沟以西山坡上。上山的道路从庙前而过,车峪山高远离城市,故而平时也少有人来,多少还算是秦岭里面比较完整的一片寺院群,也没有被城市里那些市侩恶习所感染。平时没有庙会的时候,庙里多不住人,早上自然有信徒把庙门一开,就不再去打理,任游客和信徒自行参观和祭拜,比起那些骗人的假庙不知好了多少倍。

天竺院前行不远就到庙沟,这里是登顶翠峰山最捷径的一条路,也是早期最古老的道路,完全没有人工修缮的痕迹,都是平时善男信女自觉的前来打扫路径,修理道路。道路原始且古朴,整个都是穿行在原始的树林之中,要是夏天来这里那肯定是人间天堂了。现在是冬天,里面冷得要死,游人也多不敢久坐,山道又大多在北坡,常年缺少日照。最近天气寒冷,是路上潮湿的地方都结成了冰,不是太好行走,不长走山路的朋友有好多都摔了不少跟头。

从庙沟开始过了石门栈道,道路就开始变成难爬的上坡路,寺庙也就开始破烂起来的,到的后来的庙就直接成了没门荒庙。更有几座里面连神像也不见了的破庙,估计是山太高,盖庙需要大量财物,加之管理不到位,也就成了现在的样子。一路都是光秃秃的树林,而橡树居多,也自然没有什么好看的风景让人留恋,脚上加快脚步,经过千尺峡,来到双柏树庙前。庙里也任然是空空如也,从庙西继续上去行约半小时就来到了煎茶坪。

煎茶坪是一块大不到20平方的山头平地,上面修有一庙,也是没有庙门的破庙,在庙门前方长有巴掌大的一块芦苇,凡是到此的朋友多去拍照留念,却并不知道这里却是李世民狩猎遇仙之地。传说中山上美丽动人的索姑就是在这里碰到李世民的,著名的“索姑青茶迎唐wang”的故事传说就源自这里,也算是一处难得的怀古胜地了。

从煎茶坪到下马石一段路并不远,也需要半小时的路程,道路由煎茶坪庙后几乎就是垂直向上攀爬的陡坡了。道路比较完整,两边多大树,但是并不危险,来的朋友并没有感觉害怕而不敢上的,但是中间明显休息的时间多了起来,行行走走就见前面一块大石当道,原来下马石已经到了。前行的道路就从下马石前面绕过,向山顶而去。下马石,顾名思义,就是当年李世民登山下马的地方了,可见当时李世民至此也只能弃马徒步而上。整个下马石高约50公分,大小如同一个小桌子一般,正好用来上下马背,石头四角平整,到也是个天然的下马墩,的确是当之无愧。

过了下马石上去不远就已经来到车峪和泥峪的分水岭山梁之上,今天的登顶也基本就告完成。顺着山梁向东不远就是好大一片芦苇,远处山峰高低有错,参差有致,面前芦苇已经黄的刚好过头,行人走过沙沙作响,心身感觉异常轻松。芦苇以南太白山就在眼前,高高的山顶白茫茫的一大片,十分耀眼。更远处的山粱一道道看不到边际,到印证了一首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青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过我们现在可是站在翠峰山的最高处,北方关中大地尽收眼底,西边泥峪河公路宛若一条飘带飘绕在秦岭俊山之中,南边太白积雪六月天站在这里看的如同画中仙境,东边骆峪水库如同一颗蓝色的宝石镶嵌在青山俊林之上,真是不枉今天的辛苦。

上的山顶,进的娘娘庙,就见庙里的道长微笑着迎了上来,我几次来这里都看见这位道长一人在山上,也真是苦了他。要是我们常年住在山上不疯掉才怪了那?山上平时少有人来,道士说话明显有些迟钝,想必是说话交流太少的缘故。庙里的几个暖水壶道士都灌满了开水,给爬山上来的游客喝,这样的出家人我们才是真正值得敬仰的人,比起山下财神庙里那些假道士真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差异,

山顶地方广阔,在偏东的地方面西座东的盖着两间大殿,前殿供奉着土地,山神等一些道教中下界小神仙。后殿之中却供奉着三位娘娘,中间是圣母娘娘,右首是送子娘娘,左首侧供奉着火神娘娘。送子娘娘一般都供奉在佛教庙里,怎么道教也有供奉我到也是经常看见,因此并不感觉稀奇,显然现在很多地方都是三教合一了。大殿两边都是厢房,北边是道士起居的地方,南边的是什么我就不知道了,门是锁着的,却也看不见里面,当然我也没有去问。

上得山来的朋友都开始吃起饭来,真是种内繁多,带什么的都有,当然从这里也能看出谁是经常爬山的,谁是新人。经常爬山的都带着方便的吃食和炉子,在山上就能吃到可口的热饭,而且临走也不会产生多余垃圾。而新手就不一样了,带的几乎全部是商店买来的食品,喝着冰凉的矿泉水,那真是一个字“惨”呀。在芦苇边上到是有两拨穷游户外的人可够腐败的,早就架起了炉子,竟然吃起了火锅,脸上显露出简直就是好不得意。

从庙南是去骆峪的道路,也是登顶娘娘台的道路,上去不远,也就一百来米就是翠峰山的最高处娘娘台。娘娘台是一个大小七八个平方的方形庙宇,样子就像一个两层方塔,是个二层小楼。楼下是供奉着索娘娘的金身,楼上是她的梳装台,可以看出神仙也都爱美,每天早早起来到楼上迎着朝霞梳头那。

下的娘娘台又和道长聊起天来,道长人真好,一边聊天,还要一边忙活着照顾上来的驴友,尽最大可能帮助每一个人。早就听说山上神泉水质甘甜,因此我每次来都是要灌点山上水井的泉水回家泡茶,这时候群里的美女“若昔”刚好也拿个瓶子过来,她也是慕名而来寻找神井去灌水的。道士见状立即带着我们两人前往,去庙后池里灌了满满两瓶的水。这里的水相当好,虽然看着水质偏黄,但是入口确是及甜,每次来我都要带一瓶回家泡茶,是难得的高山矿泉水。后来同山下的村民聊天才知道,我们罐水的池子叫三青池,也是翠峰山有名的好水,当年李世民在煎茶坪品茶所用之水就是来自这里。我就说吗!在半山上的煎茶坪并无水源,李世民却在那里品个什么茶?原来是因为山上有这么好的一池水呀。目前山下各道院如果来了尊贵客人,也依然是不惧路途遥远,前往20多里路遥的山顶三青池背水招待客人。

当然灌水档口随便也就和道长聊起天来,当问及脱骨洞在那里时候?道长顺手就指向我们刚才灌水的路上,原来顺着三青池边的小道,在荒草丛中继续向东走不远就是脱骨洞。一路道路明显,但是荒草丛生,明显来的人不多。道路也不好走,当行约十多分钟就远远看见一亭建在路边的悬崖之下,估摸着那就是脱骨洞所在。一路就我和若昔两人,看着这破败的亭子,仰望亭顶之上的山崖有着泰山压顶的气势,而四周却都是高不见顶的古树藤条,身心就敢压抑。在亭边的崖石上书写着三个红色大字“脱骨洞”,立即感觉有些害怕起来,此情此景到真像港澳影片南雅古寺里的一些场景。

跑进亭子一看,并不是脱骨洞,而是祭拜索姑圣母得道飞升的地方,而脱骨洞还在亭子上方,我们暂且只能休息下再去探访。若昔是穷游户外的老队友了,早些年到是一起爬过山,原本以为就是一个一般的爬山驴友,结果交谈中发现她不但人漂亮,而且还心底慈祥,特别喜欢中国道教以及佛教文化,平时就有去庙里挂禅的心境,这在目前社会却是难得一见了。她也对目前中国的各教派都有着自己的看法和思想,这到比我境界高出了许多,我只是爱好仿古,和她相比那就相差以万计了。

从脱骨亭到上面的脱骨洞并不远,也就十多步的距离,但是特别不好走,整个一陡峭的山坡小路,脚下都是站不稳的碎石子,只能抓住边上的山崖和大石头的凹角缓慢爬上去。而脱骨洞就在一道天然形成的石缝中生成,从外面看洞并不深,里面有索娘娘坐化飞天的牌位以及披红。脚下是个蒲团,在洞的左侧是沿伸的洞穴,也不知道有多深,而石缝宽窄也只容许一人侧身而入,里面黑咕隆咚有些怕人,不敢进去探访,只能站在洞外向里张望。洞口巨石之上书三个大字“脱骨洞”,红的得似血,我更加没有胆量进去了。

回头却发现若昔正虔诚的对着索娘娘牌位行礼,一看就是一副善眉善目的面相,而却不像一些朋友爱装纯情,事实也却是这样的,随后回到庙里就能见证。当我们返回到大庙时看见很多人都在和道长合影,我们两个如是也跑去同道长合影,其实刚才一上山我已经和道长用手机拍过照了。当然我用手机拍的原因就是为了下山好发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86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