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资源探索到走向世界三代传承,见证地质勘

2023/1/6 来源:不详

北京什么湿疹医院好 http://pf.39.net/xwdt/210706/9150611.html

  鲁网12月14日讯(记者尤奕钧)“深山寻宝人”是他们的名称之一,“罗盘、地质锤、放大镜”是他们必备的老三样,将一生奉献给山河,扎根地勘一线,在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地质科技、风险监测、灾害修复等方面作出突出业绩。从地质勘探、资源探索,到绿色转型,推动国家“一带一路”领域建设走向世界,老中青三代地质勘探人与时俱进,传承并展现了不同时代地质人的精神。近期,记者走进山东省核工业二四八地质大队,采访老中青三代地质勘探人,从他们的讲述中,见证坚韧品质的传承,感受艰苦背后的激情与执着,倾听他们对行业的热爱与操守,以及对新领域的思考。

  坚韧钻研的老一代,铸就不朽的勘探品质

  从东北沈阳的大小项目到沂蒙山区的勘测,从平度旧店金矿选点、理清矿脉,到金矿的成功探测,三十余年的勘探人生对金念宪来说,仿佛弹指一挥间。严谨、坚韧、奉献,金念宪集合了老一代地质勘探人的精神内涵。年毕业后,金念宪加入了地质勘探行业,并进入原驻地新疆的二四八大队,从此便坚定了这条相伴一生的道路。随着年,大队正式搬迁入山东,金念宪全力开展山东各项目,见证了行业的兴衰、转产、市场化,眼界与经验随着地质勘探行业一同成长;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什么项目,“从来只是,想把项目尽可能的做好。”金念宪这句话,正是他人生的写照。

  回忆起当时的工作环境,除了地质勘探“老三样”——罗盘、锤子、放大镜,全靠团队自己探索,采集样本,计算数据,克服“步步险”;虽然辛苦,金念宪提到的却是“不如老一辈有吃苦精神”。

  退休后,金念宪依然坚持开展地质勘测项目工作,年,配合科研项目实施,与院士团队开展了莱州山东黄金米科研钻探工程项目,是当时国内金矿勘探历史上,第一次挑战米深度,填补了超深部勘察及相应科研工作的空白,并对我国金矿深部成矿预测研究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此外,金念宪通过近12万字的编录与可视化高清信息素材,为这项科研项目做了详细记录,为后辈学习留下了珍贵的材料。

  “回顾总结我的经验,扎实的基础至关重要。”金念宪讲述到,“这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工作,必须有扎实的专业功底知识,还要不断的学习探索”。现在,金念宪依然坚持出席专业学术报告讲座,到各校园讲课,“经验不用就没有了,我希望能把我的视角、眼力和经验分享给年轻人,让他们能少走弯路。”

  中年一代乐天派,带领行业过渡转型

  经历了60年代的行业黄金期与80年代的工作高峰期,地质勘探行业在90年代迎来变革转型期;孙传林恰好在此时踏入地质勘探行业。作为二四八大队一位老地质队员,入队已有三十一年了。,孙传林毕业后,因热爱摄影、探索,机缘巧合成为了一名地质勘探员,他为了自己的热爱,一直坚持“不改行”。

  “当时,地质行业几乎到了传承单代的局面,但考虑到先辈们的坚持,自己也十分热爱这个事业,便坚持到了现在。”回忆起当时的艰苦,孙传林讲出来的却全是故事与乐趣。罗布泊的戈壁、克拉玛依的风沙、海南的密林、喀什三十度的温差、云南大雪山、四川大渡河、地下米的采矿井……仿佛一位探险家的不凡之旅。

  “戈壁滩上非常热,透过厚厚的登山鞋炙烤着我的脚底,饮用水急剧消耗;戈壁静的出奇,还有狼的痕迹,想想都有些后怕。”“体验过干燥与缺水,现在不管在哪我都形成一个习惯,水瓶里留下四分之一的水。”“4月份托里地区风沙特别大,测量基站根本架不住,只能每天基站架好后,我压住迎风一面的三脚架,动都不敢动,一天下来,寒风吹透,身体都是僵硬的。”“测量的同事高俊龙在10天内跑破了3双军用胶鞋,后来为了不耽误测量,不得不同事把鞋轮流借给他穿。”“在海南的时候,勘测地点属于野山热带雨林区,上不见天下不见地,手持GPS没有信号,一行六个人,提出了四个方向,最后沿着溪流下山,本来预计从东边下山,结果从北边下山。”“被蚂蟥钻进袜子里咬的血流不止,走着走着突然觉得鞋里面好像灌满了水,咕叽咕叽的响,脱下鞋一看鞋壳里全是血。”“在喀什一天经历了从近40度的高温,到零下十度的低温,一天30度的温差都体验了;”“当时工作区最低海拔米,最高海拔米,我高原反应非常厉害;此外,每天去工作区要走2个小时,还要趟过齐腰深的高山冰雪融水河”……很难想象,这些故事与经历几乎横跨了孙传林的所有年龄段,但他的讲述自始至终都仿佛一个回忆美好童年的孩童。

  孙传林介绍到,以前野外条件非常艰巨,所面临的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自然中有许多是无法预测的,一次小失误就可能造成巨大损失。但是,每一份付出都是值得的,当记录下国家需要的数据、成功探测出需要的资源,那份喜悦与成就感无可比拟;当遇到国家珍惜物种、植被而选择守护时,因自己坚持道德操守的那份自豪也是难得的;“每个行业都有他自己的苦,需要作出一定的奉献,但领略过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见证过自然的壮美与广阔,我便坚定一定要坚持下去。”

  从年-年,孙传林见证了地质勘探行业的巨大变化,从最初的手动记录到自动操作,再升级为“云平台管理”,到如今的高科技助力,勘探水平不断提升,孙传林也凭借着丰富的经验,逐渐成为地质专业的“领军人物”,“起步于一线,终身战斗于一线”,如今,他依然奔波于一线,坚守着他热爱的行业,带领团队进行一场场探索。“无论是国家待遇,还是技术装备、后备资源、软硬件支撑都逐步完善,我相信这个行业还是很有发展潜力的。”孙传林说道。

  三十多年来,孙传林主持、参与的大小项目上百个,完成高精度磁法测量共多平方公里,圈出磁异常30余处,经验证提交铁矿储量余万吨;放射性测量平方公里,电法测量多平方公里;根据实际工作所得撰写的《磁法测量在铁矿勘探中的应用》《磁法勘探中磁异常的野外处理》《地化探矿几个问题的分析》《青岛市氡的危害》《核电站周边放射性监测建议》等技术论文获得大队技术交流会收录;在相关技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篇《工程物探在地质勘查中的应用分析》、《物探在深部金属矿产勘查中的应用分析》;参与的《山东省莱州市驿道地区金矿普查策略研究》经权威机构评价:技术成熟度6级、技术创新度2级、技术先进性3级;《一种物理探测用声波探测设备》、《一种质子磁力仪的保护保温装置》2项实用物探技术专利正在申请。此外,在提高自己技术水平的同时,孙传林不忘培育新人、挖掘人才,为大队储备技术人才、延续地质传承,大队年以前入职的地质技术人员约90%他都带过。

  从喜欢到享受,孙传林以乐观的心态,坚守自己对事业的热爱,坚守职业道德操守,也坚守着他对人生理想、美好生活的追求,他说这三个坚守,就是他对这个行业最好的诠释。

  新一代青年力量助力行业新生

  年入职的姜文鹏,作为大队中的青年一代,承接了前辈的勘探精神,也多了几分新青年的眼光与思考。“行业工作性质限定了工作环境,赚钱不足以让人进入这个行业去面对风险与挑战,但这个行业,能带给我们其他行业所没有的,和其他人生所无法感受到的宝藏。”

  新一代地质人有新一代的工作方法,谈起工作中的风险,姜文鹏介绍到,每次出队前,都有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检查、隐患辨识、风险辨识等都有细致讲解,项目中也有专职安全员,确保安全工作落实到位;项目从开展到结束,单位都有完整的制度,不会是明知有危险还安排工作;大多数困难都能克服。

  “每次去项目一线,也没有感觉到很苦,反而把他当成一种乐趣。”姜文鹏说道“如今的工作条件与环境,有较大改善,我们配备的工具和使用技术设备,远远提高,从最初老三样到GPS、奥维互动卫星地图、数字填图等,能利用先进的技术和工具,更好提高效率。”

  同时,随着社会大环境的改变,地质勘探也不仅仅局限于原有板块,而是加强了服务性与公益性建设。近年来,二四八大队带领队员,开展乡村振兴精准扶贫战略,走进莱西,进行土地质量调查,摸清乡镇土地性质、有利有害元素等,为乡村和村民提供土地档案;并发挥核工业单位放射性专业优势,在黄岛区开展地质环境情况调查,监测预防对人体危害,对人文环境产生影响。每年自筹资金,到乡村帮忙打井、找水;开展青岛海岸带地质调查,为居民安全生活保驾护航。

  同时,自年起,配合全省资源规划,开展全省的铀资源调查,并在开发新能源、找寻清洁能源等可再生板块持续发力,为山东省新能源下一步找矿方向奠定基础,为更好立项出谋划策;并对环境生态、地质灾害修复,与矿山恢复治理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除了保证合理的资源探勘外,逐渐向环保民生转变。

  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二四八大队也走出国门,前往巴基斯坦、坦桑尼亚、智利、刚果等非洲、东南亚地区支援。年,姜文鹏赴马来西亚主持工作,综合分析当地气候、水文及地质条件后,运用工程重砂和络合物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找矿工作,最终在“松干祐”流域发现大型砂金矿一处及热液型岩金矿一处。年赴坦桑尼亚主持金矿勘查工作,通过对前期基础资料的研究和实地坑内调查,形成了“矿体赋存位置与构造带产状变化”的数字模型,提出构造带缓倾处赋矿的成矿理论,并对深部矿体赋存位置进行预测,经过深部钻探验证,在两个面临资源储量枯竭的矿区取得突破,新增探明的资源量足以维持矿山5年开采。

  工作之余,姜文鹏潜心研究各种地质现象,进行总结归纳后用于指导勘探工作,已发表《矿山地质中矿床变形特征及成矿控制研究》、《多元化信息找矿在找矿项目中的应用探析》、《新形势下地质矿产勘查及找矿技术关键思路分析》等论文;并不断探索创新地质勘探新模式,已申报包括放射性地质环境调查取样装置、地质勘探土壤取样器等国家发明专利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已取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

  “现在,大家都没有叫苦叫累,而是每个人都能自觉地把手头的工作做好,我想这就是地质勘探行业理念的传承,是一种传帮带的精神,也是每一位地质勘探人的情怀。”姜文鹏说道。

  三代人的三条路,从前辈所踏的布满锋利岩石的绝壁,到中年人披荆斩棘的小路,到现在虽蜿蜒但蔓延向远方的大路;从60年代初的资源发掘到如今的环保民生,一代代人的探索与传承,沉淀下来的是吃苦耐劳的精神,与对人生态度的追寻,值得每一个人尊重与敬佩。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30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