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之死才也时也命运捉弄你时连胡子都不
2023/4/9 来源:不详魏晋南北朝政权更替频繁,是个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苦厄的历史时期。现实的艰难压抑,精神的困顿无寄,让人们更急切地想寻找新的出路,或纵情山水、或崇信佛道、或杀伐征战、或以文载道……在这个名将高士辈出的时代,谢灵运含着“官三代”的金钥匙出生了。
一、年生十八有重封
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是当时两个影响最大的显贵士族,人称“王谢风流满晋书”。
太元十年(公元85年),谢灵运生于会稽郡始宁县(今浙江上虞)。祖父谢玄文韬武略,有经世之才,在淝水之战中,以8万之兵大败前秦苻坚的百万之众,扶东晋于大厦之将倾,得封康乐县公。
谢玄育有二子,长子谢瑍(huàn)生性迟钝,却生了个乖巧灵秀、聪敏好学的儿子,名叫谢灵运。谢玄时常不解地对别人感慨:“我怎么会生出谢瑍这样的笨儿子,谢瑍又怎么能生出灵运这样聪明的儿子?”(“我乃生奂,那得生灵运!”——《宋书·谢灵运传》)他把谢灵运视作掌上明珠,认为他将来必成大器,在病重弥留之际仍然不忘嘱咐家人一定要好好培养谢灵运,促其成才。
谢灵运虽然出生在世家大族,一生却颇为坎坷,刚长到4岁,疼爱他的祖父谢玄就去世了,2年后,父亲谢瑍也去世了。谢家“以子孙难得,送灵运于杜治养之。”也就是说,谢家认为“贵儿难养”,应该把谢灵运送到修行比较高的人那里方可平安长大。谢家信奉五斗米道,便将谢灵运送往当时声望极高的五斗米道传道师钱塘杜明法师家中寄养。
杜明法师修行极高,据说能预知祸福,算命很准,十分受人尊敬。他与谢玄交情匪浅,谢玄在淝水之战前曾亲自到杜明法师处卜问凶吉,杜明法师说道:“符坚不应该来,来了必定会遭到失败,这是将军你效命的时候到了!”谢玄听了大喜,回去将杜明法师的话告诉众人,本来双方兵力悬殊巨大,大家心中没底,这下士兵们一个个勇气大增,以一当十,取得大胜,所以时人有谚:杜明一言定军心。
钱塘风光,西湖胜境,山灵水秀,滋养了谢灵运的才情与诗兴,山水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谢灵运这样一位显贵来客,杜明师自然不敢管教得过于严厉,只是在诗文学问方面加以培养,使其能有所精进,这也使长大后的谢灵运性格中自然多了一些任性与自负。
待谢灵运长到15岁,杜明法师仙逝,叔父谢混才将他接回京师建康(南京)谢家的旧宅乌衣巷中。谢混对谢灵运悉心教导,让他与谢瞻、谢晦、谢曜等同辈子侄宴饮歌咏、赋诗作文、品评人物,被人们称为“乌衣之游”。
由于担心谢灵运年幼失怙,内心敏感,谢混在平日里对他的教导同样也是较为宽松谨慎的。《宋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谢灵运喜欢评判人物是非,谢混担心他会因此惹祸上身,他想规劝谢灵运,又担心自已作为长辈直接说会让谢灵运敏感受伤,便让与灵运同辈的谢瞻从侧面劝说。有一次,谢灵运又在神采飞扬地品评他人时,一旁的谢瞻不以为然地说:“即便你的父亲在世,意见也不一定跟你的相同。”(“秘书早亡,谈者亦互有同异。”)谢灵运听后沉默不语,从此不再臧否人物。
晋安帝元兴二年(40年),由于父亲早亡,18岁的谢灵运得以袭封康乐县公,享受两千户税收的工资待遇。生长在“百年望族”、人才辈出的谢氏门第,母亲又是王羲之的女儿王孟姜,强大的家族基因、优越的家庭氛围加上自身天资过人,谢灵运从小就博闻多学,长于诗文,既有文人的书香气质和清高自诩,又有贵族的放达无羁和孤芳自赏。
有一次,他与三五好友对诗斗酒,品评古今,微醺之际不无自得地说:“天下的文才共有一石,曹子建才高八斗,我独占一斗,天下人共分一斗。”这种自信与疏狂,正是魏晋之际名士风流的最好注脚。
那时的谢灵运是天之骄子,登山临水,泛舟斗酒,且行且吟,每次出行都是香车宝马,服饰考究,仆从甚众,史书记载了谢灵运出行的场景:“车服鲜丽”,“四人挈衣裙,三人捉坐席”。
不仅如此,他还喜欢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改造服饰,比如他喜欢跋山涉水,探奇揽胜,就发明了从头到脚一整套登山的行头:既可遮阳又可防风的“曲柄笠”、防滑省力又防雨的活齿木屐(中国最早的登山鞋)、轻薄透气又遮阳的纱衣(中国最早的防晒衣)。
谢灵运一改魏晋以来玄言诗的晦涩之风,以山水入诗,写春天:“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写秋色:“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写冬景:“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他的诗清新空灵,人们争相抄诵,时人称赞道:“文章之美,江左莫逮”。不仅如此,他还成功圈粉了00年后的大诗仙李白,李白对谢灵运的诗极为推崇,说:“吾人咏歌,独惭康乐。”他自认为除了谢灵运之外,自己的诗歌无人能及。
二、两次投资失败站错队
谢氏家族的成员,大多位居高位,积累的财富相当可观,《宋书》中记载谢灵运“因父祖之资,生业甚厚”,加上承袭康乐县公的俸禄,他完全可以凭借优越的家世,快乐地做一个纯粹的山水诗人和时尚达人。
然而,谢灵运的志向并不止于此,他是一只鸿鹄,他的才华与志向、他的门第与出身、他所身处的乱世,决定了他无法只做一个纯粹的诗人,他想以自己的才干,在这乱世之中有所作为。
公元40年,大胖子桓玄继承了他老爹桓温“不能流芳千古,便要遗臭万年”的野心,终于逼迫晋安帝禅位给他,圆了当皇帝的梦。
卖草鞋出身的刘裕打着讨伐桓玄的大旗,率领多北府兵起义,收复了东晋都城建康,杀了桓玄。
北府军是谢玄召募骁勇之士创建的,凭借这支军队,他得以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一战成名。在推翻桓玄的斗争中,北府军的将领除了刘裕,还有一个叫刘毅的也是战功卓著。他与刘裕相互配合,大败桓玄,战后被封为豫州刺史,受封“南平郡公”,抚军将军,成为东晋王朝中仅次于刘裕的二号人物。
此时东晋王朝名存实亡,刘裕与刘毅都拥兵自重,雄据一方,对于朝中这两个炙手可热的权臣,如何选择站队呢?谢灵运犯难了。论出身,刘毅和刘裕一样都是寒门大老粗,只是刘毅比刘裕多走了“五十步”——平日里喜欢附庸风雅地读几页书,写点小诗,这让谢灵运在审美上比较能接受,加上受叔叔谢混投奔刘毅的影响,谢灵运投靠了刘毅。
这是一次失败的站队,其结果是刘毅被刘裕算计,兵败自杀,而谢混——这个当时俊逸非凡,号称“风华江左第一”的美男子也被下狱赐死。
公元年,谢灵运6岁,东晋大将刘裕逼迫傀儡皇帝司马德文禅让,拥兵称帝,建立了南朝宋,史称“刘宋"。
刘裕是个卖草鞋出身的草根皇帝,靠军功代晋自立。在东晋,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根基深厚,左右政治,经常与皇帝共治天下,甚至直接参与皇帝的废立。比如,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势力强大,司马睿赖其支持得以登基称帝,被称为“王与马共天下”。
对此,出身寒微,依靠下层贫苦百姓的支持得以咸鱼大翻身,从草根荣升皇帝的刘裕吸取教训,对那些那些门阀权臣心存戒备,表面上礼遇有加,实际是既拉拢又打击。他一方面打击豪强,削弱世家大族的势力,委以虚职,终结门阀专政的时代,另一方面重用寒门子弟,建立“寒人掌机要”的政治格局。
他下令凡是晋代的封爵一律作废,只有王导、谢安、温峤、陶侃、谢玄这五家公爵例外,因为他们“德参微管,勋济苍生”,所以他们的后代只降一级,食邑减少为五百户。谢灵运被降职减薪了,由公爵降为侯爵,工资也从食邑两千户减为五百户。
因为爱惜谢灵运的文才,加上需要笼络世家大族,刘裕并未处置谢灵运,只是将其留在身边,安排了一个虚职。
谢灵运很是愤懑,他不想只做一个纯粹的文人,他想寻找新的靠山,便将目光看向了未来的新皇。
刘裕生有七子(仅幼子一人得以善终,其余皆被杀),其中长子刘义符虽然聪明,善骑射,懂音乐,但是游戏无度,只知道寻欢作乐,谢灵运极其看不上他。
而刘裕的次子庐陵王刘义真容貌俊逸,曾跟随刘裕北伐,也喜欢文学,和谢灵运十分投缘。刘义真曾经开玩笑说:“等我当上皇帝,我就任命你为宰相。”(其实刘义真才不这么想呢,他一转身就对劝他疏远灵运的旧部下范晏说“灵运空疏”,也就是说谢灵运这个人夸夸其谈,思想空疏,不切实际)。
而谢灵运却认为自己遇到了明主,毅然选择站队在刘义真这边,他频频到刘义真家去拜访,引起了徐羡之等人的不满,他们诬告谢灵运离间皇子之间的关系,最后谢灵运被调出京城,出任永嘉太守。第二年秋天,谢灵运不顾亲友阻止,称疾辞官,归隐会稽了。
年,宋武帝刘裕病逝,年仅17岁的长子刘义符继位,即宋少帝。这个贪玩不靠谱的主,整日里游戏无度,据说还在皇宫中开了一排店铺做买卖,亲自与人讨价还价,乐在其中,没有一点帝王风范。
2年后,宋少帝被权臣徐羡之等人废黜,由于刘义真与高门贵族交游过密,让檀道济、徐羡之、傅亮和谢晦这4个顾命大臣十分不满,他们在废黜刘义符之前杀害了刘真义,年仅18岁。他们拥立刘裕的第三子刘义隆继位,是为宋文帝。
这第二次站队,谢灵运又选错了人。
三、失意与寄情
宋文帝继位后,为了不留后患,派亲信杀了宋少帝刘义符。他对手握大权,拥立自己继位的4个顾命大臣深为忌惮,他对4人先行封赏,待局势稳定后,便立即一一诛杀。
谢混和谢晦之死对谢灵运打击极大。宋文帝曾2次召谢灵运回京任职,谢灵运抬眼看了看:秘书监,又是个闲差,不去!直到光禄大夫范泰写信拍了他一箩筐的马屁,他才勉强答应。
可是,刘义隆召他回京只是爱惜他的文才,当然也是为了笼络和控制士族,只让他随侍身边,喝喝酒,赏赏景,写写诗,根本不让他“参与时政机要”。谢灵运屡屡向宋文帝暗示自己有治世之才,可担大任,可宋文帝硬是装傻无视,“唯以文义见接,每侍上宴,谈赏而已”。在宋文帝眼里,谢灵运只是个书生,写写诗文,编撰《晋书》还可以,治国安邦那还差得远了。
这让谢灵运既失望又生气,他索性假装生病,《晋书》不写了,朝也不上了。后来,干脆常常不请假就和一帮朋友出去游山玩水,十天半个月都不回来。宋文帝只好暗示他:既然不想好好干那就自己辞职吧!于是,谢灵运第二次辞官回到了故乡会稽。
临走前谢灵运上了一道言辞恳切的《劝伐河北表》,力劝文帝完成先帝遗愿,出师北伐,经营天下。这道奏疏既向文帝表明了忠心,又说明自己并非一个胸无大志,只会作诗写文的“废柴”,既然皇上不信任我,我就收起这一腔壮志豪情,从此浪迹河山,放舟逐流,做个逍遥的山野散人。这宋文帝一看:呵,志大才疏,国家兵戎大事怎能交给你这些酸文人,走吧!走吧!
称“病”归隐的谢灵运,纵情山水,写下了不少诗作,被后世奉为山水诗的鼻祖。可这些并不能消解他内心痛苦和失落,他在自己的诗作中流露出了"与世不相遇"的悲愤之情:
“渔舟岂安流,樵拾谢西芘。
人生谁云乐,贵不屈所志。”
——《游岭门山》
他变得越来放纵无度,后来还因为决湖造田之事和会稽太守孟顗(yǐ)发生了矛盾。这个太守早就就看不惯谢灵运了,上次谢灵运辞官回乡,修建旧宅,带着数百人浩浩荡荡地伐木开山,把他吓了一大跳,以为是有山贼出没,急急忙忙带人查看,看到是谢灵运带着一帮人在游山玩水,这才长长松了口气。
谢灵运生性自由不羁,极其看不上孟顗,知道他笃信佛教,故意贬低他说:“有慧根的人才能得道,孟大人肯定在我之前升天,但成佛必定在我之后。言外之意,你孟顗这么愚笨,就早点死了修习佛法,证悟得道的心吧!
这孟顗是把谢灵运恨到了骨子里,他向皇帝告黑状,说谢灵运惊扰百姓,聚众造反。谢灵运得知孟太守告他造反,早已吓得魂飞魄散,飞奔到宋文帝那里百般解释。宋文帝想想,谢灵运这个书呆子我还是了解的,写写诗、作作文还可以,造反的事是万万做不出来的,一定又是他行事乖张得罪了地方官。不仅不予追究,反而提拔他担任临川内史,把工资也涨到了二千石。
有人说,谢灵运到了临川,仍然游山玩水,恣意享乐,不顾百姓死活,行事乖张放荡才招致杀身之祸,这是不客观的。
谢灵运到临川后,仍然喜欢游山玩水。这天,他信步走到城外的洋洲、孝桥一带,看到这里土地肥沃,蔬菜庄稼长势喜人,可农民却住着低矮破旧的房屋,衣衫褴褛,面有愁容。原来,这一带地势平坦,一遇暴雨,河水壅堵漫灌,良田被毁,颗粒无收,百姓虽然勤勉耕作,却只能靠天吃饭。
谢灵运回到衙门,心中闷闷不乐,心想自己作为地方官就要守护好这一方百姓,不能坐视不管,他决定要尽快兴修中洲圩堤。
百姓听说新上任的地方官要修中洲堤,都十分高兴,奔走相告,出钱出力。谢灵运一边组织百姓修堤,一边亲自到修堤现场挑土筑堤,风雨无阻。人们见谢灵运这样为百姓着想,亲力亲为,都很感动,干起活来更卖力了,原计划用1年时间修好的中洲堤,几个月就建好了。
中洲堤修好后,水患大大减少,庄稼连年丰收,这里的百姓过上了幸福安定的生活。一年后,听说谢灵运被冤杀,临川的百姓都很悲愤,他们感念谢灵运的恩德,修建了康公庙,称他为康公菩萨,还在每年的七月二十三日这天举行庙会纪念他,祈求他继续保佑百姓幸福安康。
四、时也?运也?
元嘉十年(4),年仅49岁的谢灵运以“谋逆”之罪惨遭弃市。这个魏晋之风的终结者、一代文豪,犹如一颗流星,在历史的天空划过一道短暂而耀眼的光芒,倏然而逝了。
有人说谢灵运是政治低能儿,有人说是他恃才傲物、放荡不羁的性格断送了自己……
谢灵运的一生是悲情不幸的,空有旷世才情和一腔壮志却生不逢时。那是个寒门崛起,士族没落的时代,在历史的洪流中,顺势者昌,逆势者亡。
倘若谢灵运当日真能归隐山林,远离庙堂,或许尚可全身而退,留下更多不朽诗篇。可叹的是,他出身谢氏高门,深为刘宋所忌防,谢氏中谢玄的郁郁而终,谢混、谢晦等人的被杀已是前车之鉴。可惜谢灵运没有洞明这一点,高门贵第成就了他的才情,也为他的人生悲剧埋下了伏笔。
谢灵运出身贵族,难免奢纵,奢纵则难免不慎,加上平日里放达不羁,又才高傲世,疏离众人,极易为人所构陷,正所谓“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
这日,海南的街头,春寒料峭,漫天飞雨,行人寥寥。谢灵运抬头看了看灰蒙蒙的天空,伸出手,几滴细雨落入掌心,这滋润万物的春雨,本是生生不息的元始,如今却成为送别他生命的终曲。志末酬,身先殒,再不能登山望远了,就此写一首《临终诗》,别过这世间吧:
龚胜无余生,李业有终尽。
嵇公理既迫,霍生命亦殒。
凄凄淩霜叶,网网冲风菌。
邂逅竟几何,修短非所愍。
送心自觉前,斯痛久已忍。
恨我君子志,不获岩上泯。
写罢掷笔,捋捋长须,忽觉无限怅惘。此时正好行刑官问他有何遗愿,他看看平日自己十分爱惜的胡须,说道:我死后将这长须捐给祗洹寺,装饰在维摩诘菩萨的塑像上。
谢灵运的长须乌黑柔顺,被人们称为“美髯公”,加上他的名气,祗洹寺中的和尚对他的胡须格外爱惜,不仅为此新塑了一尊维摩诘像供奉,还派人严加看守。据说有个小偷曾经想爬上塑像偷走谢灵运的胡须,却一个趔趄摔断了腿,人们都说是谢灵运显灵了。从此以后,祗洹寺的香火大旺。
可惜的是,多年后,谢灵运的胡须还是被毁了。唐中宗李显的女儿安乐公主喜欢玩“斗草”游戏,为了取胜,命人偷偷取了谢灵运的胡须夹在草茎中作弊。
可怜这位一生不得志的文学奇才,最后的遗愿也伴随着这几绺长须化土成尘了。谢灵运若是泉下有知,自己心爱的胡子被人用来斗草,估计棺材板都压不住了吧?
谢灵运的悲剧,有其自身性格的原因,更是生不逢时的悲哀,正所谓:才不才,人也;遇不遇,时也。当命运要捉弄你时,连几绺胡子都会不放过。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