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酒罐村醒酒记
2024/10/14 来源:不详北京中科医院几级 http://nb.ifeng.com/a/20180412/6499385_0.shtml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引起这场巨变的是脱贫攻坚的东风,还有“外人”冷菊贞的到来
左上图为冷菊贞来小南河之前,是位漂亮的时尚女;左下图为冷菊贞来小南河后干农活,脸庞变得黝黑,成为一个“农妇”(本报记者何山摄)。右上图和右下图为冷菊贞来小南河村前后村貌对比图。(冷菊贞摄)
小南河村变了,冷菊贞也变了。从刚来的时尚女,变成脸庞黝黑,头发已显灰白的农妇。细嫩双手满是老茧,爱穿的旗袍变成耐脏的迷彩服,同事眼中的女摄影家成了村民心中的“冷大哥”
她用两年多的努力,换来了乌苏里江畔的黑龙江省饶河县西林子乡小南河村大变样,一穷二白的偏远山村变成了多业并兴、脱贫攻坚的明星村
本报记者李凤双、管建涛、王建
除夕夜,阖家团圆之时,她独自踏着没膝的积雪,穿过一块坟茔地,登上山,就为了拍摄一张小南河村红灯高挂的夜景照片。
农家乐厕所脏了,拿起扫帚就去扫;腰扭了,拄着拐棍工作;嗓子哑了,仍一遍一遍喊着安排游客食宿……
有人说,用得着这么拼命吗?在驻村第一书记冷菊贞看来,这些都值得。
她用两年多的努力,换来了乌苏里江畔的黑龙江省饶河县西林子乡小南河村大变样,一穷二白的偏远山村变成了多业并兴、脱贫攻坚的明星村。
冷菊贞也变了。白皙的面庞变成了“高原红”,细嫩的双手起了老茧,同事眼中的女摄影家成了农民心中的“冷大哥”……
她喜欢村边的大顶子山,没事的时候就登上去,看小南河的全景。东北天气逐渐变冷,小南河村亩菊花就要绽放,冷菊贞喜欢菊花。她说,她就是大顶子山下的一朵“冷菊”。
“泡在酒缸里”的贫困村
“乌苏里江水长又长……白云飘过大顶子山……”
上世纪60年代开始传唱的《乌苏里船歌》,让人们熟知了地处中俄边境的乌苏里江和大顶子山。
在乌苏里江畔、大顶子山下,有个村庄叫小南河。村里一共户村民,几十年来一直过着“土里刨食”的生活,种地为生。
村里保留了很多东北已经消失或者即将消失的民俗民风,比如老房子、老磨盘、老烟袋、老棉袄,还有老作坊,老讲究、老习俗。
小南河在当地小有名气。不过,是因为贫困,因为这里的村民喝酒成风。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小南河是远近闻名的“大酒罐子”。现在四五十岁的村民以前家里至少有两口能装斤的大缸,一口缸装水,一口缸装酒。
一到冬天,大雪封路,这个小村几近与世隔绝。村民没事干,就养成了喝酒的风气,饶河县很多地方都知道小南河人能喝酒。
村里有一栋改建的平房,小南河村村民特别熟悉,这是小南河村原来的供销社。供销社最好卖的就是酒,有时甚至断货。
“一到冬天,大伙就开始用板车拉着大缸到供销社排队买酒,家家至少买斤,能喝的人家买四五百斤。”村民陈兆军回忆。
小南河村村委会主任孙桂岭说,早年间饶河县开过一家酒厂,小南河村供销社是最大的买家,有的村民还直接去那里拉酒。
酒厂曾有过一个粗略的估计,仅有五六百人的小南河村一年拉的酒不下十吨。
但年以来,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醒酒”了,贫困落后不起眼的小南河,变成了很多人熟知的“网红村”。
引起这场巨变的是脱贫攻坚的东风,还有冷菊贞的到来。
不受待见的第一书记
年,冷菊贞出生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毕业后到饶河县工商局工作,后调到双鸭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由于工作内容一直与宣传有关,她自己也爱上摄影,并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摄影师。她是饶河县摄影家协会第一批会员。
当得知市里选派驻村第一书记时,她主动请缨到风光秀美的小南河村。
年12月6日,穿着长款羽绒服、背着摄影包、烫着发的冷菊贞来到饶河县西林子乡小南河村,赴任驻村第一书记。
来之前,冷菊贞对小南河村做了详细调研。这里有巍巍大顶子山、清澈山泉河,还有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风格的木刻楞老屋、大院等老物件,很适合旅游。
“我把关于小南河村自然和民俗风貌图片发到摄影爱好者